平民奴隸化的上演
微小的事物固然難以察覺,但大洪流、大趨勢更容易忽視。
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一方面向銀行提供零成本的資金,又為儲備存款向銀行支付利息,直到近年,更有。這一連串措施,以提振經濟為名,但卻是近幾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剝削,「平民奴隸化」正在上演。相信在二十年後,社會只有兩個階級,一個是人數稀少的資本階級,另一個則是佔據逾九成人口的奴隸階級。
銀行的傳統功能是作為信用的中介,一方面給予存款人利息,另一方面向貸款人收取利息。而存息及貸息的差異,就是銀行作為中介人的經營成本、風險承擔及回報等。所以,銀行向貸款人收取利息,也是天經地義的要給予存款人利息。但如銀行只收貸息,不發放存息,這是絕對是不公義、不道德的行為。
銀行仍按風險評估貸款人的額度及貸款利率,這個貸款利率是一個『風險調整回報』,即是銀行能夠從貸款中賺取了一個合理的回報,但同時,存款人在「零/負利率」政策下,卻失去了分享一小塊這個『風險調整回報』的權利。
『負利率救經濟』基於一個天真的假設:負利率下,存款人會減少存款、並增加個人消費或投資,因為現金會隨時磨蝕;企業也可得到低廉的融資成本增加投資,從而帶動整體經濟上升。
但擺在眼前的是:一般存款人得不到存款利息,個人收入減少,消費也難以增加;存款會受負利率侵蝕,那就把現金轉移到銀行以外的地方,例如國家債券等無風險的投資品。
企業方面,即使融資成本低,但預期回報率更低的情況下,投資擴充的理據不足,即使有錢也用來做回購等最簡單的方式以提升每股盈利,避免造成供過於求的狀況。
銀行呢,在零資金成本下,亦懶得承擔風險,集中低風險、低回報的貸款或其他業務。
個人、企業,銀行三方,只有銀行成為無風險獲利的勝利者;企業回報下降;只於一般人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被強迫從消費及磨蝕中作出抉擇。
十年、廿年後,銀行金主的持續正回報,將和一般存款人的零/負回報產生絕對性的差距,絕大部分的資源將集中在這一小撮金主手中,至於一般人,將被磨蝕到變成奴隸階級,掙扎求存。
當前看到的是,中央銀行已明目張膽地把庫房的財富以支付利息的名目轉到金主手中,至於負利率,就是長遠資源大轉移的鋪排。如果希特拉賓的沒有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自殺,如果911事件只是為增加軍費及出兵的暗線,那麼零八年金融海嘯又是否只是為了這樣的財富大轉移的伏筆?
